獎懲——德育的藝術(shù)
[日期:2020-10-19] | 作者:德育處 2058 次瀏覽 | [字體:大 中 小] |
德育,離不開獎勵與懲罰。獎勵是對先進的褒揚,懲罰是對后進的鞭策。人,無論年紀多大,地位多高,身處何地,都是喜歡聽好話、受鼓勵的,學生無疑也不例外。但是,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。有獎勵必然有懲罰,獎勵與懲罰是一對矛盾,既是對立的,也是統(tǒng)一的。獎懲互為因果,互相聯(lián)系,互相制約。教師對學生的獎懲,需要注意分寸,講究藝術(shù)。
一、“公平”是獎懲的生命
盡管,規(guī)則總是存在一定的陷阱,不一定盡善盡美,一定規(guī)則下的成功者,可能是另一規(guī)則下的失敗者。但是,無規(guī)矩不能成方圓,獎勵與懲罰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(guī)則。對學生獎懲規(guī)則的制訂必須遵守國家法律、教育規(guī)律與學生身心發(fā)展規(guī)律,對事不對人,就事論事,公開透明,易于操作,能夠一把尺子量到底。在規(guī)則確定的前提下,讓學生可以公平競爭,對號入座,論功行賞,按過處罰。
教師對學生的獎懲應該始終堅持公平與公正的原則。也就是說,獎勵與懲罰只能憑制度(規(guī)則)而不能根據(jù)教師的個人好惡率性而為,不能因人而異,對人不對事。例如,如果甲學生違反了紀律,老師不批評(處罰)他,而乙學生違反了紀律,老師卻批評(處罰)了他,乙學生便會不服。
公平的獎懲,會讓獲獎的學生受到鼓勵,感到舒心,讓受罰的學生感到難過,覺得不冤。
二、“及時”是獎懲的關(guān)鍵
學生有了進步,取得了成績,做了“好人好事”,內(nèi)心會有產(chǎn)生一種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肯定的期待,老師及時地予以表揚和鼓勵,能激發(fā)其進一步向善的“內(nèi)能”。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褒獎,就是要抓住時機弘揚正氣,因勢利導,為后進同學樹立好的榜樣。
學生違反了紀律,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制止,受到懲戒,會讓其產(chǎn)生僥幸心理,可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。當然,老師,尤其是班主任應該盡可能地將學生的違紀現(xiàn)象消滅在“萌芽”狀態(tài),防患于未然。
德育,需要“隨機、隨時、隨地”進行。及時獎懲,是最好的德育。及時教育,才能高效育德。
三、“準確”是獎懲的原則
無論是獎勵誰或者懲罰誰,都要有原則性。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,以事實為準繩,按規(guī)則執(zhí)行,準確授獎與執(zhí)罰。如果獎錯對象或者罰錯對象,可能會顛覆學生的是非觀,讓學生產(chǎn)生認識上的誤區(qū),對學生造成精神上的傷害,破壞德育的功效。
四、“方法”是獎懲的靈魂
用什么方法去獎勵學生,需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。表揚就是一種很好的獎勵,無需花費多大的代價,但卻是無價的。有時候,老師對學生的一個眼神,一個笑臉,一個手勢,一個點頭,也是一種無聲的肯定與獎勵。
選擇適宜的獎品給學生一定的物質(zhì)和精神鼓勵,大有學問。如果是集體獎,發(fā)一張大獎狀讓學生貼到教室或宿舍里,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。如果是單項獎,則可以獎給學生一個“獲獎證書”,或者獎給學生實用的獎品(比如文具、書籍等),從而給學生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。
作家唐浩明在長篇歷史小說《曾國藩·血祭》里,談到曾國藩對湘軍將士授獎時,就是獎給有功將士一把佩刀。是啊,軍人就應該不貪財,不怕死。如果獎給軍人金銀財寶,未免太俗氣。佩刀則蘊含著一種喋血精神,一種軍人文化。獎,要注意方法。獎品選擇,要體現(xiàn)特色。老師對學生的獎勵應該以精神獎勵為主,物質(zhì)獎勵為輔。在中小學,動輒對學生發(fā)獎金,進行金錢刺激,我以為是欠妥的。當然,大學的獎學金制度另當別論。
懲罰,并非只需要板著面孔的批評與訓斥,和風細雨的告誡也能收到懲戒的效果。柔性的力量有時與剛性的力量一樣大。另類的批評,往往還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例如,上課時,課堂上有部分學生講小話,老師不批評講小話的,而是表揚某一小組或者某一個區(qū)域的學生守紀律,這樣,對講小話的學生就是一種變相的懲戒,講小話的學生自然會不好意思再講小話。
愛是教育的基石。對學生的懲罰,不是教育的目的,懲罰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在紀律與制度面前,人人平等,做錯了事,就應該付出代價,承擔責任。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,教師對學生的懲罰也是出自對學生的愛。罰是為了不罰。
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,任何公平的懲罰都應該在學生身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(nèi),都要動之以情、曉之以理。德育要力求重獎輕罰,多獎少罰,智慧地獎罰,力戒體罰和變相體罰。
獎勵與懲罰,是一門德育藝術(shù),需要用心去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