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 > 家長學校 > 親子共讀 > 新聞內頁

附小家長課堂|幫助孩子系好情緒管理的“第一顆扣子”

[日期:2025-04-15] 作者:德育處 李雪白 次瀏覽 [字體: ]

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,情緒像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,既描繪了童年的純真與快樂,也勾勒出了孩子的困惑與挑戰(zhàn)。作為家長,如何成為孩子情緒發(fā)展的助推器,引導他們健康成長,便是一門細膩而又深奧的課程。

作為家長,我們該如何幫孩子系好情緒管理的“第一顆扣子”呢?試試這幾個“走心”的方法:

 

一、蹲下身子讓孩子敢說“心里話”

當孩子跟你傾訴煩惱時:“媽媽,今天小明笑話我跳繩摔倒了……”這時候,請放下手中的事情,認真傾聽,用眼神交流表示關注“媽媽看到你現在很難過,愿意和我說說當時發(fā)生了什么嗎?” 讓孩子打開話匣子,別著急給建議,先當“情緒收納箱”——不打斷、不批評,用“你看起來很生氣”這樣的話回應,讓孩子知道“我的感受爸爸媽媽看見并在乎,我可以安全的表達自己的情緒”。

 

二、管好自己的“情緒遙控器”

孩子就像一面鏡子,你怎么處理情緒,他就怎么學。家長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表達,遇到問題時保持冷靜、理智。比如開車遇到堵車,與其拍方向盤抱怨“煩死了”,你可以試著說:“堵車有點耽誤時間,不過正好可以聽聽喜歡的音樂放松一下?!?你的冷靜和耐心,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。當你生氣時主動說“我現在有點生氣,需要先冷靜一下”,孩子也會慢慢學會“先處理情緒,再處理問題”。

 

三、教孩子給情緒“貼標簽”

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。教給孩子一些表達情緒的詞匯,幫助他們更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。除了常見的“開心”“難過”,“你剛才摔了積木,是因為沒搭好覺得‘沮喪’嗎?”“老師表揚你,是不是心里像吃了蜜一樣‘興奮’呀?” 幫孩子把模糊的情緒變成具體的詞,比如“羞愧”“自責”“失望”,鼓勵孩子試著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感受:“我剛才被誤會了,覺得特別委屈。”而不是選擇用哭鬧、發(fā)脾氣的方式表達情緒。

 

四、和孩子一起找“情緒小幫手”

每個孩子都需要專屬的“情緒調節(jié)法寶”:生氣時,有的孩子喜歡捏捏解壓玩具,有的則喜歡深吸幾口氣;難過時,有的孩子喜歡抱抱毛絨玩具,有的則喜歡放聲大哭。引導孩子認識和嘗試不同的情緒調節(jié)方法,找到適合他的方式,比如告訴他:“如果生氣了,你可以去房間大喊三聲‘我生氣啦’,或者在紙上把自己感受想法畫出來。”

 

五、給情緒畫一條“安全線”

在給予孩子情緒自由的同時,也要設立合理的規(guī)則與界限,告訴孩子“情緒可以自由表達,但行為要有規(guī)矩。”比如:“你可以說‘我很生氣’,但不能打人、摔東西;你可以哭,但不能一直躲在房間不吃飯?!?用具體的例子講清楚“能做”和“不能做”,比如:“上次你把妹妹的積木推倒了,妹妹哭了,我們可以說‘哥哥現在需要自己玩一會兒’,而不是用破壞的方式表達情緒,對嗎?”讓孩子知道,表達情緒也要學會尊重別人。

 

六、共同寫好 “家庭作業(yè)”

別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,情緒管理是家長和孩子的“共同作業(yè)”。如果你發(fā)現自己忍不住吼了孩子,可以蹲下來道歉:“剛才媽媽太著急了,其實很愛你。”平時看看育兒書、和其他家長聊聊經驗,甚至參加一些親子課程,都是在給孩子做“愛學習”的榜樣。 記住:你愿意慢慢改變,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。

 

孩子的情緒就像春天的天氣,有晴有雨很正常。別著急讓他“馬上變懂事”,而是用耐心陪他認識每一種情緒,用包容幫他找到正確的表達方式。當我們放下“完美家長”的包袱,和孩子一起哭、一起笑、一起學,就會發(fā)現:原來情緒管理不是“教”出來的,而是在日復一日的陪伴中,像播種子一樣,慢慢生根發(fā)芽。

 

免責聲明: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,部分文字參考網絡,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