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化學式與化合價》教學設計

[日期:2019-10-29] 作者:化學組 次瀏覽 [字體: ]

一、教學目標

  知識與技能

1、讓學生理解化合價的本質  

2、讓學生掌握化合價中元素化合價的一些規(guī)律,熟記一些常見的化合價,并學會根據(jù)化學式計算化合價的方法。

  過程與方法
1、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方法來學習化學知識培養(yǎng)學生分析問題、歸納整理、尋找規(guī)律的學習能力,并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。

  2培養(yǎng)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形成規(guī)律性認識的能力,在課堂練習中培養(yǎng)鞏固學生應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。

  情感態(tài)度價值觀
 在學習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中,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,尊重科學,依靠科學的教育。滲透定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。形成從現(xiàn)象到本質,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法

二 、教學重點:
 熟記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,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,負化合價代數(shù)和為零的原則。

三 、教學難點

  1、化合價概念的建立和形成

  2、使用化合價規(guī)則確定物質的化學社會

教學過程設計:

教學過程

【引入】展示氯化氫(HCl)、硫化氫(H2S)、氨氣(NH3)甲烷(CH4)的化學式

【教師提問】我們上節(jié)課學習了化學式的知識,請大家讀出投影儀上給出的化學式,觀察這四種物質的組成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.

【學生】它們都由氫元素組成,但分子中氫原子個數(shù)不同。

【教師】形成化合物的原子數(shù)目為什么不同,我們先來看一下硫化氫的形成過程。

【投影】展示硫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圖

  展示氫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示意圖

以硫化氫為例讓學生理解化合物形成過程,并初步建立物質在化合過程中原子數(shù)目不同的觀念,并由此引申出化合價的概念

【板書】  一、化合價

        (1)化合價:用來表示原子間相互化合的數(shù)目

        (2)化合價的表示方法:在元素符號的正上方,左符號右數(shù)目,注意和離子的表示方法相區(qū)別(同種元素的化合價與離子所帶的電荷,通常數(shù)值相等,正負相同;位置不同,寫法相反)

【練習】請寫出鋁離子、氯離子、氧離子的化學符號,并標出三種元素的化合價

【提問】離子所帶電荷有正有負,同種原子可能形成不同離子,那么,元素的化合價有正負嗎?一種元素是否只有一種化合價?

【板書】(3)化合價規(guī)則

1、化合價有正價和負價

2、金屬通常顯正價,非金屬通常顯負價

3、在化合物里正負化合價代數(shù)和為零

4、在化合物里氧元素通常顯-2價,氫元素通常顯+1

5、單質的化合價為零

6、同種元素可能有多種化合價

【練習】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

    1、金屬顯正價,非金屬顯負價

    2、在化合物H2O中,氧元素顯負二價,氫元素顯正一價

    3、在氧氣中,氧元素顯負二價

【投影】常見元素化合價表,要求學生背誦,學生感到非常困難

【學生活動】教師給出化合價口訣,并將常見元素化合價譜曲,要求學生合唱,這時候學生學習熱情得到鼓舞,課堂氣氛異常活躍。

一價氫氯鉀鈉銀;二價氧鈣鋇鎂鋅;三鋁四硅五氮磷;二四六硫要記清;

二三鐵;二四碳;單質為零銅正二;金正非負和為零;

老師趁機提出,在化學反應中,雖然原子是最小離子,但有的原子總是作為一個整體參加反應,原子之間不再發(fā)生變化,我們把這種作為一個整體參加化學反應的原子集團稱作原子團

【投影】六種常見原子團和化合價

順口溜?。阂粌r硝酸氫氧根

二價硫酸碳酸根

三價只有磷酸根

正一價的是銨根

【提問】我們學習化合價有什么實際應用呢

【板書】二、化合價的應用

1、已知化合價書寫化學式步驟

1)寫出有關元素符號

2)標出有關元素的化合價。

3)根據(jù)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(shù)和為零的原則,用最小公倍數(shù)法求出化學式中各元素的原子個數(shù)。

4)驗證所寫化學式是否正確。

口訣:正價前,負價后,價數(shù)交叉為角數(shù)

角數(shù)若有公約數(shù),莫忘約去要記住

【練習】1、寫出氧化鐵、硫酸鋁、氧化亞鐵的化學式

2、已知元素或原子團的化合價,請同學書寫相應的化學式

SO42-

CO32-

PO43-

OH-

Cl-

Fe2+

Cu2+

Al3+

Mg2+

Na+

3、判斷下列化學式書寫的正誤

氧化鋁  AlO    氧化鎂 MgO    氧化鈉Na 2O   氯化亞鐵  FeCl3 

氯化銅CaCl2    硫酸鋁Al2SO4      硫酸鈉NaSO    碳酸鈉Na2CO3   

氫氧化鈉NaOH   氫氧化銅Cu OH  2   氫氧化鐵 Fe(OH ) 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教學拓展